校园文化

首页    校园文化    正文

用影像艺术绽放网络思政之花——以澳门威斯人0168新媒体中心为例

发布人:闫文罡时间:2022年12月06日浏览:


一、案例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当今影像爆炸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摄影、摄像等影像技术以其自身传播信息准、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力高、审美性强等特征在当今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结合当今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形势及青年学生思想特点,高校如何更好的运用影像资源,推动高校网络思政建设,激发网络育人潜力,发挥更好的育人价值,是高校思政建设的热点话题。

二、案例分析

随着当今数字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网络终端的兴起,影像也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育人传播形式。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快速的信息传播环境,以澳门威斯人0168新闻宣传工作为例的网络思政教育作品仍存在不足。

形式保守严肃,读者望而却步。借鉴过时、老套的影像作品形式,导致作品形式保守严肃、形式缺乏创意。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支持以及阅片量积累,高校的影像育人作品经常出现相互借鉴、模仿甚至照搬,形成基数大、质量弱的现状。影像育人作品从剧本、文案、镜头艺术、剪辑技术等方面缺乏新鲜血液,形式过度“模板化”,创新点少甚至出现停滞。对于每日接受流量媒体风潮席卷的大学生而言,在学生圈里接受度不高,难以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内容原创性差,难引情感共鸣。新媒体对于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大多以转载为主,潮流热点抓取不及时,缺少因时、因地、因事制宜的教育引导内容。部分作品针对内容表现的策划能力薄弱,传统说教色彩浓厚,难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没有耐心坚持看完整件作品。还有一部分作品热衷于“热点标题党”,只在标题或开头用学生热点话题引头,但内容“虎头蛇尾”学生初看感觉新颖,点开发现内容“剧情突变”,从而对作品产生“蹭热度、骗点击率”的误解,对作品育人效果起反向作用。

服务意识不足,引领效果弱化。当今青年学生喜欢通过网络接受与众不同事物的,善于接纳另类的观点作品服务意识不足体现在对教育内容的挖掘与学生思想动态粘合度不高,既不能解决同学日常之所惑,也不能满足学生日常之所需,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引领力被弱化。

三、解决思路与实施办法

教育内容关注青年思想特点。首先,高校思政作品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影像作品传达内容坚守正确的价值立场发挥网络思政新媒体平台互动性强的特点,借助网络直播留言、vlog弹幕等形式挖掘学生群体中的“网红词”“热点事”。将思政理论影像作品与客观现实、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比如冬奥会期间制作“学姐‘侃’冬奥”“冰墩墩的生活现状”等社会热点、网络热词为内容的科普类视频,挖掘其背后倡导世界文化交流融合、国家繁荣昌盛、增强民族自信等内涵哲理,让作品兼具专业性与生活化的特征,让内容“接地气”,从而得到青年群体认同。

表现形式符合青年阅读习惯。创作者应当在吃透思政育人相关的理论及内涵的同时充分考虑青年人的阅读习惯。当今青年普遍具有追求新鲜、活力、与众不同的性格,因此作品画面表现形式应极致且纯粹,公众号推文配图应全篇风格一致,“抖音”“B站”发布视频要短小精悍,整体基调可活泼奔放,也可柔情似水,可自然洒脱,也可热情似火,在生动、有趣的基础上与当代“新锐”“小清新”“Ins风”等新兴审美风格进行有机结合。内容表现形式可添加情感引导或制造特殊剧情,使用“拟人化”“制造悬疑”“烧脑转折”“情景再现”等表现手法来增加作品吸引力,比如共青团中央的“拟人化”手法,在团中央的思政育人影像作品中经常使用吉祥物“团团”来进行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给学生一种与可爱“团团”对话的情感体验,在无形之中起到育人作用。

四、实施成效

    整合现有资源,设立专门机构。学院整合各级团学组织成立学院新媒体中心通过PrPS、摄影技能培训、秀米排版等培训,由懵懵懂懂到熟稔于心,新媒体中心积极探索网络思政新途径,围绕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打造了一支“54321”的优秀队伍。“5即文编组、美编组、影像组、宣传组、运营组五个小组,“4”即包含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QQ公众号的四个终端,“3”即头脑风暴确定主题、分工协作和作品制作、作品完成和逐级审核的创作作品三个步骤,“2”即实现教育初心、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两个目标,“1”即打造网络思政矩阵争做一流新媒体队伍的一个决心。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引导力强的新媒体作品,实现贴心同学,服务同学的目标,探索网络思政的新方式。

有政治觉悟,懂艺术审美首先走出“有相机就能来、会用相机就能上”的误区。能创作出优质的思政育人作品要求创作团队既有一定的影像创作技术和艺术审美修养,同时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有大局观,懂得从学校、学院官方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善于捕捉网络潮流元素。一件好的作品也要经过脚本撰写、镜头设计、素材拍摄、后期处理等多道工序,同时在道具、妆容、服装、场景等元素也要进行充分考究。团队组建时应进行全方位的考究,挖掘会拍摄的、会导演的、会剪辑的、会撰稿、会包装的等等会各类人才,各尽其职进行专业上的互补。

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革新创作模式,从追求数量向打造高质量精品方向转变,从画面、内容、形式等方面提高单个影像作品的质量。精益求精,注重作品细节的处理,比如“学生党员”这个身份在作品中的塑造并不是带个党徽这么简单,学生党员应当从着装、气质、谈吐等多个角度来呈现。尝试打造作品系列精品品牌,保持多个作品的风格统一,通过系列作品来强化教育意义。围绕“校院故事挖掘”“学生权益反馈”、“校园热点”、“学生问题解答”等角度拍摄广大学生喜欢的、需要的网络影像作品。制作“校园版的舌尖上的美食”系列Vlog,从校园生活出发,以学生视角深入,分享推荐学校食堂里的中式美食,走进食堂后厨从食材安全与饮食健康、后厨管理与卫生、食堂工作人员辛勤劳作等角度将劳动教育、爱校荣校教育与服务学生、保障学生合法权益有机融合同时借助学校特色中式美食挖掘我国传统美食文化特色,用美食讲历史故事,进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五、案例反思与启示

    深入学生是基础。思政工作不是等着同学们上门来,而是主动深入到同学中去,要将影像视域的下网络思政的触角延伸到学习、生活的角角落落,才能了解同学之所急、解同学之所忧、悟同学之所感。

    影像视域是载体。充分利用影像作品的直接性、真实性、社会性、审美性,打造贴近学生、服务学生、成就学生的新媒体思政平台,打造一支素质过硬、审美突出的新媒体队伍,用热点词语、形象的表现形式,喜闻乐见的内容、高质量的思政内涵,展示校院新媒体的活力与贡献。

    思政教育是龙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青年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但事关学生自身,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民族兴旺发达的未来。在网络新媒体迅速扩张的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们,正处于价值观、判断力生长发育、逐渐定型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通过影像技术的多元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机结合,对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育人作品吸引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让影像与教育的结合,让艺术与思政的碰撞,用心感受、用情创作、用爱表达,让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活”起来!

(撰稿:澳门威斯人0168 孙川)